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适应对象:本科层次,交通运输

课程代码:260111

学时分配:32学时

赋予学分:2

前修课程:《运筹学》、《交通工程学》、《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等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外作业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理解运输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熟悉运输系统规划程序和内容,掌握运输系统规划常用模型和计算方法,为完成运输系统规划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

1.理解运输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模型、方法和程序。

2.掌握运输系统规划调查、出行产生、分布、方式划分与交通分配的理论与技术。

3.了解运输系统规划应用规范、图册及运输系统规划软件,运输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交通规划的研究内容,交通规划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交通规划的过程,交通规划的发展趋势。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

(一)绪论

1.了解交通规划的研究内容,交通规划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交通规划的过程,交通规划的发展趋势。

2.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二)交通规划调查

1.了解交通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和取样方法,了解交通调查的作用和必要性、交通调查的分类以及交通调查的最新技术和方法。

2.理解交通调查的抽样理论和方法、交通调查数据的误差分析,理解取样误差与预测误差等概念。掌握减少建模误差的方法,OD数据的校正、拓展与有效性检验方法;熟悉交通调查中小区划分方法,交通调查的组织、实施和数据统计分析的过程。

(三)交通与土地利用

1.了解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城市土地利用的分类,以及交通对商业区位的影响、交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以及交通和住宅用地区位的关系等。

2.理解土地利用模型的概念、分类,理解和掌握汉森模型、劳瑞模型等土地利用模型的原理和应用方法。

(四)交通网络布局规划与设计

1.了解交通小区的划分的原则和城市交通网络的布局形式,掌握交通网络布局规划评价方法。

2.掌握交通网络的基本要素及表示方法,理解交通网络的数学建模。

(五)交通的发生与吸引

1.了解交通发生与吸引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交通发生量、吸引量和生成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交通生成预测的主要模型,基于家庭的与基于个人的类型发生模型的特点,出行生成分析中的变量分析,模型参数的稳定性及其校正等。重点掌握影响出行生成的因素,出行生成预测的基本方法。

(六)交通分布

1.掌握交通分布预测的增长系数法,包括平均增长系数法、单约束增长系数法、双约束增长系数法、Furness模型法。

2.掌握重力模型和双约束重力模型及其标定过程,理解用最大熵方法推导重力模型及重力模型的标定技术。

(七交通方式划分

1.了解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出行终点方式选择模型与出行换乘方式选择模型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离散选择问题的概念及理论框架。Probit模型、其他综合模型、直接需求模型的一般思路及适用性;理解直接需求模型的建模原理、适用范围及应用效果,多维Logit模型(MNL)及其他选择模型的应用方法。

2.掌握Logit方式选择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操作方法,模型集计和移植中可能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交通流分配

1.了解交通流分配中的基本概念,包括交通流分配、交通阻抗、最短路径基本算法、交通网络描述等基本概念;理解交通分配问题的内涵,交通网络平衡的概念及其分类、平衡分配的方法,理解Wardrop第一原理、第二原理。

2.掌握常用的交通流分配算法,包括全有全无分配法、增量分配等非平衡交通流分配方法,以及基于F-W算法的平衡流分配方法,

运输枢纽布局规划

1.理解运输枢纽布局的原则和程序。

2.掌握运输枢纽布局规划方法。

交通规划实例分析

1.理解客运枢纽布局规划实例及其特点。

2.了解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实例及其特点。

五、教学设备和设施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课程考核与评估

闭卷笔试占70%,平时成绩(作业+研究性学习)占30%

七、附录

教材:邵春福主编,交通规划,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年。

主要参考书:

任科社著《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王炜编《运输系统规划》,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陆化普等著《运输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制定人:陶怀仁

审核人:毛霖、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