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特色
    中心特色

      中心以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为研究对象,涉及交通、机械电子、电子信息、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等交叉学科,打破学科、专业、课程界线,将以强化资源整合、实现提档升级、推进共建共享为导向,以系统的观点充分考虑各专业、各课程所包含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共性和特性,合并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内容,本着体系完整、注重广度与深度的结合、注重新知识的溶入、注重前后课程的衔接、注重与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教学实际相结合、注重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原则,对相互衔接的实验内容进行融合,设立若干实验课程模块,各模块间留有物理接口,可组建更大的实验教学平台和系统,形成一系列特色实践教学项目,充分体现工程训练的全程性。该综合训练平台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设备进行自主实验设计和实验综合,使之成为提高以智能交通为工程背景各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培养交通主干学科学生在该领域开展研究、设计、施工管理、设备维护、开发工作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向全校工科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程能力的训练平台,使其经受了完成一般工程项目所必须的系统集成、软硬件设计、团队合作管理的实战训练,锻炼和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

      按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定位,将中心实验课程、内容体系中共分5个层次,从基础型(演示、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到研究创新型构建了一系列的逐步递进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均设置有围绕智能交通领域的工程训练项目。

      第一层次是以交通信号控制、车联网、交通视频监控、卫星定位导航等智能交通工程实践基本知识认识、工程基本技能训练,教学课程中的基础型实验为主要教学内容。采取实验室现场教学和实践的形式,传授实验基础知识,进行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训练。

      第二层次是以电工电子课程、计算机课程、网络通讯课程、仪器仪表课程等基础课程中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为教学内容,侧重培训学生的软硬件研发能力,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

      第三层次是以交通类各专业课程实验及专业基本实践环节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培训学生的工程能力,实验室和教学资源向学生全面开放。

      第四层次是按照智能交通信息流程,在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等教学环节中由学生自主选定课题内容,侧重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以3-4人形成课题小组,利用实验室条件,自主完成。

      第五层次是对前面4个层次教学的总结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各教学模块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以智能交通为工程背景,完成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实现与企业实际需求零距离。

      此外,中心探索校企资源共享模式,建立践行了“工程师进课堂围绕项目讲工程、学生进企业参与项目练技能”的实习实训新机制。多次成功举办“工程师进校园活动周”,邀请易华录、广州运星、华南理工大学和北方工业大学教授给我们本科生上课,将南通交警作为我们学生的定点工程认识实习基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能力。



      近年来,中心在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积极产生了示范辐射效应,主要归纳如下:
      (1)社会服务。围绕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个目标,与区域内交通业界的长期保持的密切合作关系方面,如:监测江阴大桥的船舶安全碰撞问题,与南通交警支队合作解决南通交通拥堵,是南通交警、公交公司、汽运集团的长期业务培训基地,承担完成了多项政府部门、交通和物流等企事业单位的交通规划委托课题,与秦茂交通科技等多家智能交通企业签订了多项技术合作开发项目,与蓝泰交通、南通公交公司、航海局、深圳交通规划设计院进行产学研项目申报,形成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产生了一定经济效益。

      (2)科学研究。建设一支师资结构合理、高博士比的多学科交叉教学科研团队,长期科学研究形成了交通大数据、车联网、物流系统控制与优化、交通规划、交通安全等多个科研团队,近几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市厅级科研项目30多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I、ISTP检索50余篇,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5项以上奖励,多名学科团队骨干先后荣获江苏333工程、双创人才、六大高峰人才项目等人才项目资助。

      (3)人才培养。中心下辖一个校级智能交通软硬件研发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据此组织我校交通、计算机、自动化和电子信息等交通主干学科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借助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优势,以各类学科竞赛为支撑,给学生营造开放、自主、创新的实验教学环境。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斐然,承担了40多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请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并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美国数学建模、交通科技大赛、机器人、电子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全国和省部级各类竞赛奖项1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