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适应对象:本科层次,交通运输
课程代码:260131
学时分配:32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
赋予学分:2
先修课程:《汽车构造》
后续课程:《汽车诊断与维修工程》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循环和性能、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与增压技术、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发动机性能的评价、发动机特性及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动机性能提高和合理使用的基本原理,以及发动机实验的基本技能,为本专业学生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熟悉并掌握汽车发动机基本理论、一般工作过程和实际工作循环的特点,学习内燃机的充量更换、燃料供给与调节、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以及污染物的生成与排放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原理及影响因素,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提高内燃机各种工作性能指标、降低排放的技术措施和适用条件,了解当今国内外内燃机技术的新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 概论(2学时)
1.了解发动机的分类和现代发动机的发展;
2.了解对汽车动力装置的要求及汽车常用的能源。
第二章 内燃机的工作指标(4学时)
1. 熟记指示性能指标、有效性能指标和机械损失;
2. 掌握发动机两类指标和机械损失的测量方法;
3. 掌握提高内燃机动力性能与经济性能的途径;
4.熟悉排放指标。
第三章 内燃机的工作循环(6学时)
1. 了解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过程;
2. 掌握发动机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差异;
3. 了解发动机的热平衡。
第四章 内燃机的换气过程(4学时)
1. 了解增压的基本概念和增压方式;
2. 掌握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充气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3. 掌握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损失的组成及影响因素;
4. 掌握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和降低换气损失的措施;
5. 了解废气涡轮增压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了解车用发动机的增压系统。
第五章 内燃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6学时)
1. 掌握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汽油机的正常燃烧、不正常燃烧以及影响燃烧过程的因素;
2. 了解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的形成机理与控制,了解汽油混合汽形成和燃烧技术的发展;
3. 掌握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燃烧过程及燃烧放热规律,掌握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
4. 了解柴油机的有害排放物的形成机理与控制,了解柴油混合汽形成和燃烧技术的发展。
第六章 内燃机的替代燃料(*)
1. 了解内燃机各种替代燃料的性质;
2. 了解内燃机各种替代燃料的优缺点。
第七章 内燃机的燃料供给与调节(4学时)
1. 掌握柴油机、汽油机以及气体燃料发动机的供给系统结构和参数;
2. 掌握柴油机喷油器的异常喷射现象;
3. 了解压燃式与点燃式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分类和发展。
第八章 内燃机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2学时)
1. 掌握发动机各种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危害;
2. 掌握常见的内燃机排气后处理技术的工作原理;
3. 了解内燃机排气污染物的组成。
第九章 内燃机的使用特性与匹配(4学时)
1. 掌握发动机的三种典型工况;
2. 掌握分析发动机特性的关系式;
3. 掌握发动机的负荷特性,速度特性,万有特性。
第十章 内燃机动力学(*)
1. 了解曲柄连杆机构受力分析过程;
2. 了解内燃机质量平衡和曲轴轴系的扭转振动情况。
第十一章 内燃机的概念设计(*)
1. 了解内燃机的设计要求;
2. 了解内燃机类型的选择依据和内燃机基本参数的选择依据;
3. 了解内燃机主要零件设计要点。
五、教学设备和设施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课程考核与评估
本课程考试采用考试方法
期末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
七、附录
教学参考文献目录
《汽车发动机原理》,王建昕,帅金石,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汽车发动机原理》,颜伏伍,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高等内燃机学》,唐开元,欧阳光耀,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制定人:曹初
审核人:毛霖 王钰明